这组照片展示的是圆明园遗址的考古发掘现场,拍摄于2017年7月。这次发掘是圆明园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同时也是一次令专家兴奋不已的重要发现。在发掘过程中,部分区域对游客开放,许多游客有幸亲眼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
圆明园,作为清朝最具声望的大型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郊的海淀区,紧邻颐和园。园区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部分组成,历经雍正、乾隆和嘉庆三位皇帝的精心建设。根据资料记载,圆明园的总面积约为5200亩,其中水面面积达到2100亩。
圆明园的建设历时超过150年。最初,这座园林是康熙皇帝赠予其第四子胤禛(即雍正帝)的私家花园。雍正帝在园林的设计与建造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经过两年的建设,园林的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康熙皇帝亲自题写了“圆明园”匾额。
关于“圆明园”这个名字的意义,雍正皇帝曾解释道:“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在雍正帝的统治下,圆明园的规模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乾隆帝继位后,不仅继续扩建圆明园,还在其东侧新建了长春园,并在东南角合并了绮春园,几乎每年都进行营造与修缮。为了圆明园的壮丽,乾隆帝倾注了无数的心血,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与人力,园内建造了145座大型建筑物,成为了中国皇家园林的巅峰之作。
展开剩余74%关于圆明园的初步情况,我们可以从乾隆年间来华的法国传教士王致诚所写的《传教士书信集》中找到生动的描绘。他在给巴黎朋友的信中提到:“园内有许多独立的住宅,它们之间对称而和谐,宽敞的庭院、花园和花坛将它们分开。每座住宅的外墙金碧辉煌,涂金、油漆和绘画装饰一应俱全。室内陈设与布置融合了中国、印度和欧洲的珍贵艺术品,既华丽又独特,房间布局讲究,家具装饰豪华且昂贵。”
需要注意的是,王致诚写信时,圆明园尚未达到其最盛大的时期。清朝政府为圆明园的建设投入了全国物力,集结了大量的工匠与技师,填湖堆山,栽种稀有植物,仿照国内外名胜景点,打造了40多个景观,堪称极致的皇家园林艺术。
然而,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占领并肆意掠夺圆明园。圆明园被放火焚烧,熊熊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此后,圆明园遗址成为石料的来源地,数十年来大批石料被盗走,曾经辉煌的圆明园转瞬间成为废墟,留下无尽的惋惜与痛惜。
在圆明园遭到毁灭之前,英法联军的总指挥额尔金曾下令张贴告示:
“任何人,无论其地位高低,一旦犯下欺诈与暴行,必定无法逃避责任与惩罚。圆明园将在1860年10月18日被焚毁,以示对中国皇帝背信弃义的报复。仅有清朝政府应对此负责,百姓无需担心受害。”
新中国成立后,圆明园遗址得到了相关部门的保护。自1996年起,考古工作者先后进行三次抢救性发掘,共计出土文物超过五万件。本组照片记录的是圆明园第三次考古发掘的现场,这项发掘工作从2013年持续到2020年,是圆明园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考古项目。
既然圆明园已经化为废墟,那么为什么还要进行考古发掘呢?考古专家解释道:“我们之所以进行考古发掘,是为了弄清楚建筑结构、工艺及材料的尺寸和质量,尽可能还原它的原貌,为今后的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这也为今后如何展示和重建圆明园遗址公园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在这次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意外发现了圆明园第一座仿江南园林风格的“如园”遗址,并出土了包括嘉庆皇帝御笔石刻、粉彩地砖、金砖、葫芦范等在内的上千件文物。其中,嘉庆皇帝亲笔题刻“御题”两字的匾额下方,还发现了两枚印章,分别刻有“嘉庆御笔之宝”和“夙闻诗礼凛心传”字样。
然而,最令考古专家为之激动的发现,莫过于一件铜鎏金象首。这件铜像出土于圆明园大宫门遗址的御河内,其形态非常生动,长长的卷鼻、大耳和尖牙都展现了精湛的工艺。整体造型线条流畅,神态自然,栩栩如生。专家认为,这件铜鎏金象首是清朝皇家精品之一,很可能曾是某件国宝级器物的一部分,在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时掉入河中,得以幸存下来。
无论如何,圆明园的毁灭,尤其是被英法联军焚烧的事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屈辱的一页,永远铭刻在国人的心中。
发布于:天津市在线配资服务,股票杠杆炒股平台,线上股票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