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赫那拉·慈禧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风云人物,虽然她并非正统的皇帝,却凭借她的权力和政治手段,垂帘听政长达五十年之久。提到慈禧,人们往往对她的血腥统治和独裁手段深感厌恶,尤其是她坚持闭关锁国政策,导致近代中国在列强的威胁下屡受欺凌。然而,尽管人们心中有怨,她的才华和胆略仍然令人佩服。毕竟,慈禧并非出自显赫的家族,刚入宫时也曾如履薄冰、谨小慎微。
慈禧能够得到咸丰皇帝青睐,其中一大原因便是她在年轻时就显露出的卓越才华。年仅十六岁,她便熟读五经,通晓满文,并且浏览过《二十四史》。她的学识让咸丰帝深感佩服,并在政务中让她参与批阅各省的奏章。事实上,慈禧的文化素养是不可忽视的,且在她32岁时创作的一首诗,更是被传颂一时,甚至一度被编入地方小学课本,成为经典之作。
这首诗便是慈禧的《祝父母诗》(也有人称之为《祝母寿诗》),创作于她母亲富察氏六十寿辰之际。当时,慈禧因政务繁忙未能亲自前往为母亲祝寿,便委托侍臣将众多礼物送到母亲手中,其中也包括了她亲自题写的书法作品。这幅书法作品一直传承了几代,直到“特殊时期”才被毁坏。诗文内容中,尤其以最后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最为人们所熟知,几乎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名句,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句感人的话竟然出自慈禧之口。
展开剩余76%从传统印象来看,慈禧是一个阴险狡诈、尖酸刻薄的女人,如何能说出如此温情脉脉的诗句呢?然而,这首《祝父母诗》的确是慈禧所作。尽管如此,通过深入研究清宫档案和史书文献,我们发现慈禧与她的生母富察氏之间并没有太多温情。她们母女之间的关系复杂且冷淡,甚至有些疏远。
关于慈禧的身世,学术界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她是汉族人,出生在山西长治;也有说法称她来自福建漳州。但最权威的历史记载是,慈禧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并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去世。她的父亲惠征是满洲正黄旗人,曾任山西潞安府知府,后来升任福建汀漳龙道台,在福建去世。根据民国三十七年编写的《南靖县志》记载:“逊清咸丰癸丑,漳观察文秀,号莲溪,正黄旗人。遭双刀之乱,殉节殁于官,其女文氏(慈禧)避难山城。”
慈禧的父亲早逝,身为家中长女,年仅16岁的她便肩负起家庭的重担,亲自陪同母亲富察氏将父亲的遗体送回老家安葬。父亲安葬后,慈禧作为秀女被选入宫中,由于她才情出众、文笔非凡,很快就得到了咸丰帝的宠爱。咸丰帝在她32岁时,亲自将她晋封为懿妃,举家欢庆。此时,富察氏听闻女儿得宠,也为女儿高兴。根据清代礼制,母亲是可以进入宫中为女儿庆贺的。
然而,在富察氏进入宫中后发生的礼节冲突,却让母女关系更加紧张。按理说,无论是谁进入宫中都要跪拜,但通常情况下,皇宫内的晚辈并不会让父母真的跪下,而是会做做样子,宫中侍从会及时扶起他们。但当富察氏进入宫中时,她却被严格要求“三跪九叩”,而慈禧不仅没有给予帮助,甚至没有下人上前搀扶,最终富察氏不得不狼狈地从地上爬起,场面尴尬至极。
这一事件让富察氏意识到女儿对她心生嫌隙。随后的日子里,母亲再也没有像以前那样频繁探望女儿,而慈禧也不再回家探亲。慈禧为何对母亲如此冷淡?这与她早年的一次小小的心结有关。入宫前,慈禧曾向母亲要求缝制一件翠色小衫,而母亲用心为她制作的这件衣服,慈禧却因看到妹妹也穿了相同款式的衣服,立即拿起剪刀将其剪成布条。富察氏非常生气,并告诉了慈禧的父亲。为了避免父亲的惩罚,慈禧才承认自己因为不满妹妹“撞衫”而做出此举。
这一事件深深地影响了慈禧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几十年后,慈禧进入宫中,成为了实权人物,但她对母亲的记忆并未完全释怀。直到1867年,富察氏六十寿辰之际,慈禧终于忍不住表达自己的情感,写下了那首《祝父母诗》。其中的“可怜天下父母心”既表达了她对母亲的孝顺,也透露出她并非完全冷酷无情,至少仍保有对母亲的深深感激。
尽管慈禧在政治上对权力的追求不择手段,且得理不饶人,但从她写下这首诗可以看出,她内心仍有一部分温情和对父母的孝顺。这种复杂的性格使得慈禧这一历史人物,既充满矛盾,也令人深感复杂。
参考文献:
[1]王开玺.略论慈禧太后的文化学养[J].北京社会科学,2013(05):31-41. DOI:10.13262/j.bjsshkxy.bjshkx.2013.05.007.
[2]何长静.论《帝王女人》中慈禧女性意识的矛盾性[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5):66-69. DOI:10.19406/j.cnki.cqkjxyxbskb.2017.05.021.
发布于:天津市在线配资服务,股票杠杆炒股平台,线上股票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