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墨传古韵,鱼灯耀新篇。为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当代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淮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江淮文脉·思政燎原”实践团云起徽州分队于7月4日和7月5日前往歙县胡开文墨厂和瞻淇村,实地调研徽墨和鱼灯两项非遗,探寻徽州文化的深厚底蕴。
(左图为胡开文墨厂的徽墨 右图为瞻淇村的鱼灯 曹思凡 摄)
徽工琢璞·墨韵传神
7月4日,实践团首站来到歙县胡开文墨厂。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系统了解了徽墨的原材料、制作工序——从取烟、和料、木工、模具雕刻,到制墨、打磨、晾晒、描金,八道工序层层递进,每一步都凝结着匠人的专注与坚守。参观过程中,队员们认真听讲、细致记录,不时就工艺细节与传承困境向讲解员提问交流。当谈及徽墨面临的挑战时,讲解员提到原材料稀缺、年轻传承人不足等问题,让大家深切感受到这项古老技艺传承的压力。实践团成员于芯媛亲身体验了“描金”工序,指尖与金粉的接触,更直观地体悟到非遗工艺的精细与不易。
展开剩余69%(左图为于芯媛体验徽墨制作中“描金”过程 右图为团队四人在胡开文墨厂的合照 崔香琴 于芯媛 摄)
瞻淇遗韵·徽匠传灯
7月5日,云起徽州实践团前往歙县瞻淇村,寻访鱼灯非遗的踪迹。团队成员对瞻淇村鱼灯非遗传承人兼鱼灯队的队长郑冬蛟进行了采访,详细了解了鱼灯的制作材料、制作过程、颜色与图案寓意和现存挑战。郑冬蛟先生带领团队成员参观了戏鱼灯,并现场展示和说明戏鱼灯的动作及其寓意。
(图为团队对郑冬蛟先生进行采访 崔香琴 摄)
成员们还走访了瞻淇村的村民,听他们讲述自己与鱼灯之间的故事,深刻认识到,非遗并非孤立存在的技艺,而是融入村民日常生活的文化形态,承载着一方水土的集体记忆。团队成员在此过程中愈发清晰地认识到:徽墨与鱼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与精神密码。
(图为团队四人与瞻淇村守艺人的合照 于芯媛 摄)
墨工守艺·灯影传薪
通过在胡开文墨厂与瞻淇村的实地调研,实践团对徽墨和鱼灯两项非遗有了具体而深入的认识,更清晰地感受到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本次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和采访,不仅让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徽墨和鱼灯两项非遗,更助力更多人感知徽州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让团队成员意识到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此次徽州文化调研,既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探索,旨在让千年文脉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保护非遗,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文化根脉。当徽墨的幽香穿越岁月,当鱼灯的光影点亮街巷,徽州文化的生命力便在代代相传中生生不息。
(图为瞻淇村鱼灯中的青鱼灯 陈珠涛 摄)
(崔香琴、陈珠涛、曹思凡、于芯媛)
发布于:安徽省在线配资服务,股票杠杆炒股平台,线上股票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